(文/張志峰 編輯/馬媛媛)2024年將至,白酒行業2024年“開門紅”營銷戰拉開序幕,各大酒企開展上新品、訂貨會、品鑒會、答謝會、宴席推廣等各類營銷活動為品牌造勢,積極備戰。
但回顧2023年,整個大消費行業提到最多的一個關鍵詞,即“消費復蘇”,然而真實感受似乎恰恰相反,雖不至于一片蕭索,但生意難做、消費降級,卻是實打實的。
具體到原本就處于存量市場,馬太效應加劇的白酒行業,則顯得更加嚴峻。
2023年年初還都信心滿滿,高喊“開門紅”“報復性消費”的各大酒企,到了年中就迫于高庫存和經營業績壓力,不得不提前開始“不促不銷”的內卷競爭,包括53度飛天茅臺、五糧液在內的高端酒紛紛價格倒掛,經銷商叫慘聲一片。
同時不少頭部酒企“放下身段”,為了盡可能擁抱年輕群體,大搞跨界聯名,賺足了眼球,卻被行業視作“過度消耗品牌價值”,褒貶不一。
以至于連“萬年老二”五糧液的董事長曾從欽都直言:白酒行業正處于有史以來最為嚴峻復雜的發展時點。
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也表示,2023年是酒業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。酒業的周期性、結構性矛盾交織,總需求的矛盾凸顯,呈現出市場份額集中化、品牌競爭白熱化、價格競爭激烈化、產區發展規模化等特征。
在他看來,未來3年到5年的產業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,在經濟復蘇期和產業調整期交織的節點,如何把握機遇,應對挑戰,是每個名酒產區都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課題。
熱衷玩跨界聯名
艾媒咨詢統計數據顯示,18-30歲群體成為2023年中國酒類第二大消費群體,占比達39.13%,消費主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。但年輕人在喜歡小酌的同時,又不常喝白酒。啤酒成為受訪年輕人最常喝的酒,葡萄酒其次,僅有9%受訪年輕人表示會常喝白酒。同時,白酒被票選為最不適合年輕人喝的酒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以茅臺為代表的白酒企業亟須將年輕人的目光吸引到白酒上來。而最簡單、最直接,或許也最有成效的,可能就是“白酒 ”模式。
對于大眾消費者而言,2023年關注度最高的“白酒 ”實踐,便是茅臺跨界聯名。
今年5月,貴州茅臺與中街1945合作推出小支裝茅臺冰淇淋;9月又先后與瑞幸咖啡及德芙合作,推出醬香拿鐵與酒心巧克力。
其中,僅醬香拿鐵9月4日首發當日,銷量就超542萬杯,單品銷售額超1億元,以至于瑞幸多家門店商品賣斷貨,引發網友大面積的討論,相關話題也連續霸榜微博熱搜。
彼時不少聲音認為,這是茅臺放下身段主動創新,以“年輕人的第一杯”作為流量密碼,希望通過這一方式打開年輕群體對于白酒的消費壁壘。
在行業人士看來,這次熱銷事件真正的流量密碼僅僅在于茅臺本身的品牌獨特性,加上醬香咖啡價格低廉與茅臺酒價格昂貴、白酒與咖啡等形成了較大的沖突效應,共同促成的。
而事實上,在“如何才能讓年輕人接納白酒”這件事上,一直是白酒存量時代,各大酒企苦苦尋覓,卻求而不得的,只是風頭全被茅臺咖啡搶走。
如今年6月,舍得酒業聯名圣悠活推出冰淇淋,其以盒馬作為主要銷售渠道;9月,古井貢酒與八喜聯名推出冰淇淋。
另外,五糧液牽手永璞打造了“五兩一咖酒館”;汾酒與丹麥巧克力品牌愛頓博格合作推出白酒酒心巧克力;瀘州老窖推出“百調”酒粕美妝系列等,數之不盡。
對此,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認為,這是多家白酒上市企業面臨著增速放緩的挑戰,主動謀求第二條賽道的加速拓展,開啟多元化經營,以主動創新求變的姿態應對行業內卷挑戰。
不過亦有行業人士認為其難以持續,從今年各種白酒抓住年輕人的舉措來看,除了貴州茅臺的醬香拿鐵及酒心巧克力仍在正常銷售外,其他跨界產品除了博眼球之外,幾乎“聲量寥寥”。
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指出,老字號、老品牌與網紅聯名是一把雙刃劍,好的跨界營銷能賦予品牌形象僵化的老字號品牌新的價值,但也有部分將此做成了“一錘子買賣”,平白消耗自身品牌力。
虛假的銷售增速?
在行業看來,無論酒企內卷,還是頻繁跨界聯名,根本原因均在于白酒存量市場的持續收縮。
今年以來,白酒產量正持續下滑,白酒行業呈現頭部企業擠壓式增長,在此大背景下,渠道庫存高以及白酒價格倒掛成為行業面對的共同問題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1至11月白酒產量為395.8萬千升,同比下跌6%。
出人意料的是,從各大酒企披露營銷數據來看,普遍呈現上漲狀態,其背后最大原因在于,經銷商、渠道商庫存積壓過高,如今已對行業產生極大負擔。
根據此前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《2023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》,雖然春節期間出現了消費回暖的跡象,但“商務、團購、宴席”三駕馬車并未能齊頭并進,“五一”期間酒水市場只有宴席用酒表現較好,商務和團購偏弱。許多企業和經銷商仍未能消化去年的庫存積壓。
渠道庫存過高以及市場遇冷,下半年則是從展會方面有所體現,例如今年秋季糖酒會和中國酒博會,線下前來觀展的人數則是有明顯減少;原定11月舉行的2023杭州國際酒業博覽會,則是因超過半數企業表示經銷商、渠道商庫存積壓過高,導致無法正常采購而取消。
這種高庫存在市場消費端,最直觀的反映便是價格倒掛??既然經銷商無力采購,酒企就通過其他電商平臺大幅降價促銷。
截至目前,以建議零售價為統計口徑,除了飛天茅臺,今年大部分白酒基本低于建議零售價銷售,在低于建議零售價銷售的情況下,不少白酒的零售價格正不斷逼近出廠價。
以劍南春水晶劍為例,該產品批發價常年維持在400元/瓶,而出廠價則是395元/瓶,而在近期,劍南春宣布要將出廠價提升至415元/瓶,若按照市場批發價,則出現價格倒掛現象。
同為川酒名酒的瀘州老窖核心產品國窖1573,其52度國窖1573經典裝的經銷商結算價為980元/瓶,但是終端實際銷售價格在今年下半年起一直低于1000元/瓶,最低價格甚至在930元/瓶左右。對此,瀘州老窖為了催促經銷商打款,不得不將限期將結算價下調至930元/瓶。
“脫茅”的貴州習酒同樣受到價格倒掛的影響,其高端產品君品習酒,建議零售價為1498元/瓶,但是在今年零售價卻節節走低,尤其在今年下半年,該酒款零售價一度跌破900元/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倒掛最為嚴重的“雙十一”期間,就連素來被視作“硬通貨”的53度飛天茅臺也沒能挺住,市場價格一度跌破2700元/瓶。
白酒分析師蔡學飛表示,2022年底開始白酒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周期,加上此前疫情導致整個酒類消費場景缺失,無論是從企業端、渠道端,還是市場端和消費端,實際上都出現了高庫存。一系列疊加的效應,就成為此次白酒價格倒掛明顯且大范圍的主要原因。白酒價格倒掛,實際上是整個行業完成了產品結構性升級之后的高庫存、慢動銷、伴隨著一定的經濟社會負面影響,所以才出現未來預期的減弱以及消費不振,進而共同導致了目前的價格問題。
肖竹青也直言,很多白酒上市公司迫于業績考核壓力,通過自身強勢的市場支配地位和品牌地位向渠道壓貨,這是2023年一些白酒企業實現業績增長很重要的原因。
“經銷商的容忍度是有限的,為了支付房租、工資或者貸款,會有更多經銷商選擇低價拋貨變現,這也是2023年茅臺之外的白酒價格倒掛的根源。”肖竹青認為,白酒上市公司管理層應該關注渠道庫存“堰塞湖”的消化進度,壓貨要注意力度和速度,讓渠道有休養生息的過程。
同時他預測稱,近五年來中國白酒產能持續下降而銷售額在增長,市場份額向強勢品牌集中的趨勢在提速,中國中小酒廠退出歷史舞臺也在提速。